首  页 基金会简介 慈善与爱心 捐赠信息公示 主要活动 新闻中心 联系基金会
今天是: 汕头市潮南区公益基金会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汕头市潮南区公益基金会 >> 慈善与爱心
   
【慈善与爱心】福建慈善家林文镜
汕头市潮南区公益基金会          提稿时间:2018-11-26

上帝在2018年带走了很多名人。

但不管李咏还是金庸,都比不上这个人的离开更让我们惋惜和心痛。

他比肩李嘉诚,曹德旺叫他“大哥”; 他三拒江泽民、朱镕基和印尼总统; 他深深地扎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一个全国十八线的贫困县,建成了一座人人安居乐业的天堂。

一、尊称一声大哥

在福建福州一带,叫一声“大哥”是对别人最大的尊敬。

有这么一个人,不管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年轻人,都喜欢叫他大哥。

当地和台湾的企业家叫他“大哥”; 跑到美国去的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叫他大哥; 就连市委书记也叫他“大哥”。

“大哥”的生命在201872日那天走到尽头。

身家百亿的冠捷集团总裁宣建生特意从台湾赶到福清,泣不成声:“我要来送大哥最后一程,他为深爱的家乡可以说是鞠躬尽瘁。” 加拿大同乡会会长张敦发说:“我是听着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开始创业的,大哥一直是我们的榜样。”原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说:“大哥绘蓝图,我们抓落实。” 而在福清的街头巷陌,特别是“大哥”的出生地溪头村,很多人更是哭成了泪人。

“大哥”到底是何许人,为什么可以得到全阶层一边倒的赞誉?

二、福建李嘉诚

“大哥”真名林文镜。

在福建,一首《爱拼才会赢》唱遍千家万户。这首歌中爱拼敢赢、义薄云天的闽人特点,在林文镜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28年,林文镜出生于福清一个贫困农村。这一年,广东潮州也有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一个成为福建首富,一个成为了香港首富——李嘉诚。

林文镜7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大转折,他跟随母亲背井离乡,来到印度尼西亚与父亲团聚。没想到,短暂的相聚过后永别来临,就在那年父亲病逝了。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辍学,接过父亲辛苦攒下的一个小店,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凭借骨子里不服输的华人基因,他在南洋商海之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60年代末,他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还和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并且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

在那个年代,他的个人资产高达50亿美元,一度超于李嘉诚成为名震南洋的巨商。

三、故乡不了情

在福清市(县级市)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林文镜,就没有福清的今天。”

1987年,福清GDP在福建各县市排名58位,在全国更是排到大几百名以后去了。

2007年,福清经济实力已跃居福建第2,全国第16名了。

这一切的一切,不是靠群众,也不是靠政府,而是靠林文镜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1953年,林文镜作为华侨代表回国参加运动会,看到眼前的贫穷景象,他深深地被震撼了:这个他生活过7年的老家,道路依然泥泞,孩子读不起书,老人得不起病……

此后30年,几乎是家乡最缺什么,林文镜就捐什么,捐得最多的就是现金。

很多人拿这些钱盖了房,娶上媳妇,治好了病。

四、输血不如造血

1985年,林文镜再次返乡探亲,除了两个破败的工厂其他一无所有,持续30年的“输血”,换来的是家乡村民的坐吃山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他觉得乡亲依然贫困,是因为他们没有赚钱的机会,给再多的钱,也不能挖掉穷根子。

1987年,在印尼事业如日中天的林文镜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国“二次创业”,帮助家乡整体开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58岁的他,信心满满地踏上人生的第二次创业之路。他在大会上立下军令状:

“这次回福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输血’富不了我们福清,我要为福清造一部造血机器,让福清永远富下去。我要让福清成为工业城市,让福清的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名。”

他主动找到政府,与当时福州市委书记签订《帮助福清脱贫致富5年计划》。由此,林文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订无偿改造家乡贫困面貌的华侨。

五、自任全球招商大使

林文镜迅速做出了一个以侨资联合台资、外资投资为主的开发区、工业园建设规划。他想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他自掏腰包当起了“福清招商大使”,穿梭于世界各地,其中仅台湾他就去了100 多次。

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他每月至少带两个外商或台商考察团来福清考察,所有的费用全部由他个人负担。

最终,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收到了成效——80多家外商、台商入驻福清。

有一次,一个投资商犹豫不决,林文镜为了给对方下“定心丸”,提出:“我先占大股。你们愿意占多少就占多少。亏了算我的,赚了你们拿去,只要你们的企业能在福清落户。”

就是在这种爱国爱乡精神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台资、侨资企业纷纷落户福清融侨开发区。

如今,福清作为一个县级市,拥有135家大企业,工业产值达843亿,牢牢占据福建老二的位子,仅次于鞋都晋江。这样卓越的成就,凝聚了林文镜多少艰辛和心血!

六、建全国前十的海港

家乡发展起来了,但有一个大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

福清的产品以出口为主,因为没有港口,所有的出口货物都要先走陆路运往广州,费用极高。

很多企业找到林文镜:“运费太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撤出福清,要么你每箱补贴我350美元运费。”

此时,撤出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引起震动,产生连锁反应。为了留住企业,林文镜下定决心,福清要发展,一定要建海港!

为了找到一个符合条件的港口,64岁的林文镜和当时的市委书记练知轩,不知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几乎跑遍了500里海岸线。

练知轩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感慨万千:

“大哥走起路来,脚下呼呼生风。有时叫他歇息一下,他却说,再走一段,前面或许就有大港。有时候天快黑了,看不到路,我催他回去,他却说,天还没完全黑,还能看得到。他好像吃了兴奋剂,浑身上下都是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的比较论证,林文镜终于确立了把海港建在江阴的方案。

他出资800万人民币请人勘探、设计,最终建成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万吨级海港。此后,他又自掏100多万人民币奔走世界各地推介江阴半岛。

如今,江阴港已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之一。

七、捐资没有“账本”

海港建成后,林文镜又从基础设施入手,捐建了长达10公里的福清县进城大道,捐建了从福清县城到老家溪头村7.5公里的大道。

这两条大道是当时福州地区最宽敞、品质最好的省道和县道。

不久,他又资助建设了万门程控电话,使福清成为当时福州地区通讯水平最高的县城。

林文镜有感于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有逛过公园,他斥资捐建了当时全福建第一个农民公园。

孩子上学难,他捐建了14所小学、中学、师范学校;

看病难,他捐建了医院;

家乡缺水,他捐资1400万美金参与引闽江水进福清的“北水南调工程”;

家乡3大河污染严重,他独资治理了两条河;

……

可以说,村民需要什么,林文镜就建什么。

有人想统计林文镜到底做了多少善事,但却发现他根本就没有账本。

林文镜说: “邓小平是我的恩人。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报效祖国。我能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靠的就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你问我为家乡捐了多少钱?哪有儿子孝顺母亲还要记账的?”

八、三拒江泽民、朱镕基、印尼总统

江泽民当上海市委书记时,曾以免费提供浦东100万平方米土地的优厚条件,引林文镜投资,他拒绝了。

朱镕基在国务院副总理任上,又以每年国家订购500万吨水泥的优厚条件,要林文镜在长江沿线建厂,林文镜还是拒绝了。

后来,江泽民、朱镕基一直没有忘记林文镜那句“到上海是锦上添花,去福清是雪中送炭”的话。他们到福建视察,首站就是林文镜建设的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

朱镕基说:“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把林先生永远留在了福清的村子”。他把这种为家乡奉献的精神,专门叫做“福清主义”。

除了中国领导人,印度尼西亚总统还以内阁部长的高位邀林文镜回去,他也拒绝了。他说:此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九、托付接班人

2003年,林文镜到北京开会,突然感觉身体不适,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家里亲属纷纷赶到北京。

在重症监护室的林文镜要交代后事,点名的不是亲属,而是当时的福清县委书记练知轩。

他躺在病床上,讲的依旧是发展福清的一系列战略。他说,假如上帝真的把他带走,一定要把江阴港搞好。

对于接班人问题,林文镜的思路很清晰:“接班人不但可以在儿女中选择,更可以在千千万万热爱中国,报效中国的中国人中间来选择,我选择的人,一定要是能按照我的思路,能继续完成我的思路的人。”

十、大哥语录

1.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的,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2.每当需要我做出重大抉择时,爱乡情结就会跳出来,成为行事的准则。

3.要多做善事,我的钱已经够多了,我不要再赚钱,我要送钱。

4.我的思想和开明程度不比年轻人差。因为我天天在训练我的头脑,运用我的头脑。天天在操心。如果不思考,你的头脑已经走下坡了。你的头脑不运用,你的头脑就腐化了。

5.华侨不能是一盘散沙,各走各路等于没有出路。


 
Copyright 2012 汕头市潮南区公益基金会   中文域名:潮南公益基金.cn   ICP备案:粤ICP备18103226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51402000086